新华社罗马11月18日电(记者王星桥 潘革平 尚军)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18日在罗马落下帷幕,与会代表再次承诺尽早消除饥饿和贫困现象,但会议发表的最后宣言未能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在2025年全面消除饥饿的目标达成共识。
包括60多名领导人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会议上同意努力扭转本国、本地区和国际农业投资持续减少的局面,设法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与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改善对全球粮食问题的治理,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的挑战。但会议发表的最后宣言没有明确在2025年全面消除饥饿的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对此表示遗憾。
出席本次会议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特别强调国际合作抵御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说,没有气候安全便没有粮食安全,目前的粮食危机“为明天敲响了警钟”。他表示,人类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以确保能养活自己,同时保护最贫穷和最弱势的群体。
迪乌夫在峰会上说,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是“灾难性的结果”,他强调有必要在贫困和饥饿人口生活的地区促进农业发展,加强那些地区的农业投资。
迪乌夫说,在一些发达国家,3%到4%的人口就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整个国家并能够将粮食出口;而在发展中国家,60%到80%的人口生产粮食还不能满足本国的需求。迪乌夫表示,国际社会只有真正落实所作出的承诺,并有效地调动所需资源,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他说,那些低收入和缺粮的国家已制订了粮食安全方案和计划,只是在等待政治意愿和资金使计划落实。
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发表讲话时提出了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四点建议,主要内容为增加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互利共赢,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推进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回良玉说,粮食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紧密相连。各国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等各领域的影响,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共同推动即将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国际社会应本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重视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科学加以引导,实现其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性,决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能源安全。(信息来源:2009年11月18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