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28日,市政协副主席董邵贵、秘书长吕品、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对凤城市农机具下乡、农机工作、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调研,内容安排有序,各项调研重点突出。农机工作得到了政协领导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此次调研是农机工作开展以来前所未有的。
凤城市农机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关怀下,农机综合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机企业已发展到50家,跻身于“国家队”,凤城农机已成为辽宁东部山区的农机示范县。
突出表现“三个”大的方面:
一、“二新”推广应用农村空前高涨
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村二、三产业的兴起,农机的正确引导、指导宣传,使农村出现了“三热”现象,过去冷的镇(区)也在快速升温,凤城农机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农机具数量明显增加,品种不断增多,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1.76万千瓦,是2005年的2.47倍;机械保有量达到18000多台,是2005年的4倍。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增长,农村的普遍应用,使农业生产综合水平,抗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机耕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有了好的政策农机作用的发挥很是关键。农机管理总站根据镇(区)地理、温差、种植品种等不同条件,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如:南大北小,当央中;营机大户转变成种田大户、种田大户转变为营机大户;水田地区示范区的确定本着先多后少,先大后小,逐步实施;山区的水田、旱田,小块地变大块地,坡地变平地;土质不好的低产田通过保护性耕作实施变为中、高产田、抓住大的放小的等。这些指导意见的先后提出使我市农机作业呈现出喜人的局面。机耕作业面积2011年完成了75万亩是2005年的2倍,玉米机收、水稻机插分别是2005年的10倍、8倍。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多年的旧的传统习惯,种地不累了,也不用求人了,还省了钱,省了时间,外地打工的家人也不用因几亩地往返了,特别是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因种地省时、省钱、省力,腾出时间来改善环境卫生,孩子上学也有了保证,真是国家政策对路,农机发挥作用,农民致富有门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处处摸得着、看得见。
三、农机企业跨越式发展
凤城市农机企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特别是铡草机、脱粒机等小型农业机械远销省内外。国家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后,企业发展如虎添翼,2006年我市江源农机有限公司为丹东市第一家进入省农机补贴目录的企业,2011年发展到17家,产品达到三个大类几十个品种,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10余家。进入目录生产企业在通过各种信息,外企沟通,走出去学习等形式,现所生产的产品现都达到了国家或省级规定的要求标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标准。这些企业正依靠农机直补政策,抓住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农机事业的有利机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研发和生产条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具的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赢得市场竞争先机。农机管理总站根据现企业发展情况,为企业早日进入目录,服好务、搭平台。2012年有望20家企业同时进入省农机补贴目录,将成为凤城市农机发展的又一新靓点,为凤城市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